今天要跟各位介紹的,是2009年就完成的作品,會拖到現在才拿出來,其實是因為很多捧由在當年展出的時候,一直告訴我們說「這實在太酷惹!一定要拿去比賽!」,所以我們就喜孜孜的拿去參加各大比賽了。
而一年後的現在,事實證明──我們整個就被騙了。
不僅一個屁獎都沒拿到,還花了不少運費,讓她在這一年中去了比我們去過都遠的國家,然後兩手空空的回來。更可惡的是,大部分比賽的條件之一,都是「作品必須為尚未公開的作品」,所以我們都沒辦法跟大家分享。
看來要不是我們的捧由沒眼光,就是我們錯把客氣話當真了...XD
現在好啦!經過一年的奔波,她總算死心回到我們身邊了,我們也總算可以跟大家分享了。
在中華文化中,有一種獨特的行為,叫做「奉茶」。
奉茶在台灣由來已久,台灣三十年代至六十年代在路旁、樹下、廟前或渡口,常能看到一只水壺跟水杯相連放在一起,有的會在水壺上貼個「奉」字,免費提供給路過的人解渴。這是好心人一種感同身受、體恤他人的美德,意謂提供來往的過路人或勞動者解渴補充水份之用。通過一杯茶,一種樸素的愛無聲的傳達出來,溫暖了飲者的心。貼心地為人著想,這就是奉茶背後的純樸風情,一種稱為「人情味」的美德。
但在日漸發達的現代,便利商店與自動販賣機取代了奉茶,我們也漸漸遺失了某種能力,那曾是我們文化中最獨特的情感,一種溫暖而包容的力量。
這是2009年的我們在思考「點,心 設計邀請展」的主題【奉茶五十】整理出來的定義。依照我們多年參展的心得,「定義」通常是最難的一關,將主題定義出來後,切入點也會隨之浮現,後面就會容易得多。
豈料,這邏輯在這次的題目完全不適用。
其實當我們得知這次的題目是「奉茶」的時候,一方面讚服胡老師的尋幽索驥,總是能找到文化中最深沉的代表價值 (後來上海世博就有一大塊的「奉茶區」) ,這樣的題目呈現出來的成果一定會與現今市面上的設計不同;另外一方面卻也被這個題目嚇得屁滾尿流,點心展的主題一年比一年深沉,似乎也在考驗著我們對自身文化的理解、所在土地的認同 (今年的《原力五十》如是) 。
很多朋友將這個題目的重點放在〝茶〞上面,畢竟茶的確是華人文化中最重要的元素之一,理論上應該要比西方的〝咖啡〞有更豐富的內涵才是;但我們就是比較貪心,就是覺得這個題目應該更深層,挖掘出更獨特的價值,〝茶〞應該只是表象。所以我們把重點放在更為精神層面的〝奉〞。
而去年是個特別的年份,R彼時還在澳洲
所以,終於誕生了這件截至目前為止,最囉嗦的作品──不客氣。 (看這些落落長的介紹就知道了)
原本一個人坐的狀態。 |
當重心向某側移動的時候,椅面會隨重心偏移而翻至水平。 |
空出的半張椅面可供另一人使用。 (坐下的同時椅面也會翻轉至水平) |
當無人使用時,椅面會因原本偏移的重心而自動回復至單人椅的型態。 |
奉茶,是不識的人與人之間的體恤和信任,
一方甘心的付出,一方不疑的接受。
這樣的信念,回應到現代生活中,會是什麼樣貌?
我們常在捷運或是擁擠的場所,看見很多人沒有地方坐;
或是大家在吃飯的時候,常常人一多椅子就不夠用;
常常我們都看見別人讓座,或是希望別人讓座,或是兩個人擠一張椅子;
這時候如果有人願意犧牲一點自己的舒適度,跟別人共用一張椅子,就會有多一個人可以坐下。
我們不太能要求兩個陌生人共享一張椅子,但是如果這張椅子可以變成兩張,也許會更有人願意這麼做...
因為拆成對半,本身能坐的面積一定變小,一定會犧牲一些舒適度,所以這不是分享,而是奉獻。
從一張椅子,變成兩個半張。
椅,殘缺;心,圓滿。
不客氣,是因為對方真心的道謝,
不客氣,是因為自己無私的付出。
讓我們重回那個美好的年代。
這件作品在構思完成後並不是就這麼一帆風順了,因為當時R仍然身在異鄉,因此所有聯繫接洽製作上的事都交給了G去操心,他也非常盡力的找了多家北部的師傅來討論作品的完成可能,結果居然全都被打回槍,每個師傅都說,「啊這不能做啦!」 (好熟悉的台詞) ,榫接已經夠難做了,這次居然還要有活動的關節?!老實說,我們自己都沒把握。
一份體諒、一份將心比心,一句謝謝、一句不客氣;基本的需要適時的給予,就能拉近人與人的距離,不分型式不分你我。不客氣是依據早期台灣社會生活形態人與人之間的互助與體貼演繹而成的坐具, 以一個簡單的使用行為寓意於此中。
拉近彼此的距離,溫暖彼此的心,看見身邊的美好,感覺曾有的溫度。
也許,就從這裡開始。
台灣,是因為有這群人,才顯得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