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 請問有實體店面嗎?

A: 有的!【民六九家居】的確擁有一處極其低調展示間:台中市西區西屯路一段147之13號。平時不開放參觀,但如果您執意要來,那我們隨時歡迎。

2010年5月15日 星期六

【品牌演史】原生力量大之台灣向前行之卷〈上〉


話說兩個禮拜前,我們跟著胡佑宗老師與設計師們,參與了一場為今年點心設計邀請展主題而舉辦的活動,為的就是更深入了解今年的主題《原力五十》。
原力,就是原生的力量
所以我們來到了苗栗火焰山下的一個小社區,叫「山腳社區」。
名不見經傳的地方,卻是當年名滿天下的大甲草蓆的發源地之一呢!只是當草蓆逐漸沒落了以後,這項需要絕佳耐心與毅力的工藝就已漸漸失傳。
於是乎,胡老師特地選定此地作為參訪的地區,為的就是讓我們能夠更深入了解這種土生土長自台灣的原生工藝。除此之外,這附近還有許多足以代表台灣傳統的在地文化,在這次的行程中也會一併參觀,並感受其背後所蘊含的動人力量。


當天起了個大早,風塵僕僕的趕到苗栗。沒想到大街小巷的還真是難找,四處亂繞才突然發現有這樣一座宮杵在這裏。這裡就是我們上課的地方...旁邊的辦公室啦。
到的時候還早,就到附近晃了一下。
發現這裡居然還有很大一部分的民宅是用紅磚砌的。紅磚耶!大概國中以後就很難見到了。
這樣的民宅讓整座社區瀰漫著濃濃的懷舊感。
這裡有什麼特別嗎?請仔細看看這戶人家門口貼的對聯。
沒錯!這是基督徒的住家!
雖然沒人規定基督徒不能用春聯,但親眼見到的感覺還是挺奇妙的。
東西文化巧妙的融合於一,台灣人包容四海的民族性在此表露無疑。
回到教室門口,眼前這三株看似雜草的植物,就是這次行程的主角──藺草了。(後來發現,我們錯了。)  (他們是藺草沒錯啦!錯的是別件事!就知道你們一定會誤會)
進到教室裡,映入眼簾的就是一排他們原有的作品。
馬上被他們精緻的手工震懾。
課程還沒開始,大家看到坐在地上努力工作的阿姨們,就已經開始聊了起來。
一些製作上的工具,用途暫不明朗。(好啦,到後來都沒明白...)
這裡囤放的就是一綑一綑的可使用的藺草。
由社區發展協會的葉理事長和南藝大材質創作與設計系助理教授陸老師為我們對該地區與藺草的歷史和理念做介紹。
其實還蠻多人的,大家都很認真。
介紹結束後,老師請我們親自體驗這種非常有個性的素材。
結果真的很難處理耶!其實是種蠻脆弱的材質,強度不高、需要照顧,簡單的說,就是需要細心照顧。
離開了教室後,我們還去了應該是全台唯一一座「藺草博物館」。
這裡不得不佩服這個社區的上下一心,小小的社區卻可以完成這麼完整又精緻的技藝保存與發展,到底是有著怎麼樣的情感呢...?
第一件讓大家驚呼的就是這件作品。
像絲綢般的質感,一點都不像是草蓆,也顯示這是種多麼任性卻又溫柔的素材。
海報上寫的是當年在當地流傳的詩詞。
照片中就是當年家庭工廠的盛況。
看到這裡第二驚,原來他們的產品開發已經到了這麼〝兼容並蓄、內外兼顧〞的境界了,那我們還能幫上什麼忙呢...?
看到這裡第三驚!本來以為只是一塊布料 (當然,認為展示櫃裡會有抹布的R也很奇怪) ,靠近一看才發現這居然是用極細極細的藺草編制而成。
實在是太驚人了!怎麼會有這麼細膩的手工和堅忍不拔的毅力?!實在令人對他們使用這種素材的能力肅然起敬。
晚上用完餐後,我們又回到教室,阿姨們把他們陳列室打開,拿出一些展示櫃裡沒有陳列的作品,讓我們更進一步感受一下。
這是藺草與布料的結合。

做帽子用的模子。

非常精緻且紮實的蒲團。
價格也非常紮實。
阿姨在解釋此件商品的織法。
解釋三遍之後,大家終於有了共識:反正知道你們做的出來就好了
第一天就在當地的老日式建築中的促膝長談中結束了。在如此富有風味的房屋中與朋友把酒言歡,實乃人生一大樂事。















當天除了參觀藺草的部份,我們還接連參觀了幾個附近的在地產業。

這是當地頗負盛名的製磚廠──金良興。
看logo就知道有經過設計的,原來是通過審核的觀光工廠。
門口放了一排像這樣的磚頭。
大家看到都哇哇叫~
簡直就是藝術品嘛~
那種視覺衝突的美感、糾結纏繞的紋理......嘖嘖嘖~真是巧奪天工啊...
後來廠方解釋,這些都是當年燒磚失敗的結果,原本都是要丟棄的,但是現在卻有越來越多人要以藝術品來收藏它們。像圖上這件,可能就要價十幾萬。
這......不知道是他們有病還是我們有病...
參觀製磚的過程。


這就是還沒燒製的磚,靜靜的排在這裡,等待推入地獄的那一刻!
這就是紅磚的真面目──土!
也就是說,磚頭的品質好壞,取決於土質的好壞,當地的紅磚之所以得享盛名,也是因為當地的土質特別適合製作紅磚。
這台龐大的怪獸就是將磚條分屍成磚塊的元兇。
將磚條切成塊狀後,再送去一旁堆疊成塔狀 (如上上圖) 。
很大台的夾娃娃機。



層層疊疊的磚頭,放在這裡陰乾,之後才能送去燒窯。
這時上面已經有了品牌的logo了。
這就是綿延不絕的窯道,隨著越靠近爐心,窯壁越是火熱,大家都怯生生的想感受一下它的溫度。
到這裡就已經完全不能碰了,除非想吃石板烤肉...
解說人員打開偷窺孔 (燒個磚頭還搞的這麼神秘) 讓我們瞇一下,裡頭正打得火熱呢。
窯道的盡頭,是戰的臉紅脖子粗的磚頭乘涼的地方。
遠遠望去,視線盡頭那一抹詭譎的紅,彷如地獄。
紅磚的發展經歷了時代的變遷,到現代已經呈現出更多面向的可能,就某種層面來說它其實跟陶差不多,只是素材稍有不同,那既然陶可以有這麼多風貌,磚應該也很有可能才是。
離開了窯子磚廠,一行人又來到當地頗有名氣的木雕大師陳炯輝家中。
陳老師已於二十年前過世,現在由他的兒子接手經營他生前故居──心雕居,現已改為展示館,展示其生平作品。
此次前去剛好遇到他們的特展《琢路‧逐鹿》。

喜不喜歡見仁見智,但陳老師再地深耕數十年,對發展當地原住民文化貢獻良多,這些作品也是他在消化原住民精神與文化後,呈現出來的嶄新風貌。
幾位朋友都很喜歡這件。相較於其他的作品似乎有些刻意擺脫原住民風格的痕跡,此件的古拙更顯樸實有趣。
參觀的同時工作室還在運作當中,幾位師傅在裡面進行著雕刻工作。
向旁走幾步路穿過林子,赫然海闊天空到了海邊!
如此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叫人流連忘返。















關於心雕居,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這裡

從不管是藺草,或是木雕,如果我們靜下心來,細細品嚐、緩緩觸摸,都可以感受到一種...怎麼說....力量吧!一種彷彿可以感覺到那一針一線、一刀一斧的痕跡,他們用他們的雙手,一點一滴的,將他們的人生,甚至夢想,刻畫進了作品當中。

這樣的力量,台語中有個形容它的名詞,叫做「手路」。

手路,手走的路,手行經的痕跡。
是多麼動人的辭彙!
捧著它們,可以感覺到,那些創作者們的身影,透過了作品,緩緩流進我們心中。
這種溫度,如果沒有細細品味,它可能就一閃即逝,那他們就充其量不過是塊木頭、是頂草帽、或是堆磚頭罷了。
那麼,在快速變化的時代中,我們又因為沒有細心留意,而錯過了多少美好的事物呢?

這是我們在第一天結束時得到的,最大的反省。

然後,到了第二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